2023年,济南市卫健系统将以“勇当排头兵、建设强省会”为目标,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全力推动卫生健康工作现代化,为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筑牢健康根基。
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根基所在。要增强卫生健康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效能,不断构建以促进共建共享、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牵引、注重共同体培育等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奋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民生答卷”,用实力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济南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效恩(左三)到市属医院走访调研。
奏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实现新跨越
济南市卫生健康系统作为“康养济南”建设的排头兵、主力军、攻坚手,始终从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期盼出发,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方向指引下,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理念革新、医疗服务升级等使卫生健康资源分布更均衡,人民健康的公平感、优质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为强省会建设筑牢了健康根基。
打造“两区域、两中心”医疗高地,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提升卫生健康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的适配性。今年,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完成基础施工,新院区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各项建设任务正在有序推进,预计2024年底竣工。支持宣武医院济南医院创建神经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支持广安门医院、齐鲁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对接引进国内心血管、脑神经、肝脏和肿瘤疾病的顶尖诊疗名院,提升我市诊疗水平。推进泉城优势临床专科集群建设行动,引导市属医院“大专科、小综合”差异化发展。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力申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争创1家以上省级中医康复中心,打造2-3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30个“品牌国医堂”。 围绕“健康济南”奋斗目标,以“人民群众关切什么”“医疗资源紧缺在哪里”“卫生医疗机构投建重点在哪里”等方面为切入点,开足马力,用项目建设“加速度”推动医疗项目高质量落地。市三院、市五院等2个项目如火如荼推进建设,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10个在建项目紧抓建设“黄金期”,项目现场热火朝天;市一院新院区、济南医院迁建、市儿童医院新院区、起步区“1+6”整合型医疗中心4个储备项目建设正在启动,市属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已赫然出现在泉城版图上。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新增床位8179张;储备项目5个,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规划新增床位4700张。这些项目建成后,广大人民群众将更好地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传承精华擦亮“扁鹊故里”金字招牌,打造中西医结合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我市是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全市有三甲中医医院5家,中医类医疗机构901家,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设置国医堂(中医馆)。备案中医诊所443家,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中医药服务。作为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惠及人民健康福祉的“龙头工程”之一,济南市中医医院与广安门医院全面合作,共建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共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医学中心“双中心”。同时,在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医疗硅谷核心区域,建设1000张床位的新院区,立足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的发展定位,借助广安门医院在济南的国家医学中心(中医肿瘤)项目、山东省肿瘤医院质子临床研究中心等优质资源,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中西医结合医学高地。 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技术推动医疗服务现代化高质量发展。4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公布了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结果,我市在测评中通过目前最高等级“五级乙等”。这是我市“数字济南”建设结出的“硕果”,也标志着我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迈入国家最高等级行列。近年来,济南市卫生健康行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攀升,在助力“数字济南”建设中作出应有贡献,制定《济南市“智慧健康工程”优化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建设,90%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达到三级及以上水平,新增互联互通四级甲等水平医院2家。如今,在全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上,接入省部属医院,实施村卫生室数字化改造,推动省、市、区县、镇街、村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医疗数据互联互通。扩面中药处方流转、中医云HIS及辅助诊疗系统试点,做强智慧中医药服务品牌。信息化在医疗健康领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朵“健康云”正在润泽泉城市民,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持续增强
基层卫生机构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卫生健康工作要想全面发展,除了做大“龙头”,更要筑牢“网底”,做优身边服务。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问题和居民需求为导向,始终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总体思路,聚焦破解基层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聚力构建“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的高效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社区医院58家,位居全省首位;推进“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建成三高中心16家、三高基地140家、三高之家3027家,并入选省基层卫生创新发展案例;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17个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368个中心卫生室,建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 如今,我市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到就医诊治,再到康复管理,从方便就医到帮助就医到舒心就医,建立了科学有序、良性运转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织牢织密居民健康保障网。 与解放阁合影,看超然楼亮灯,观千佛山日落……如今的济南,秩序井然,市民健康文明,医疗服务方便可及,绘就全面小康社会的健康底色。 “双十提升计划”遴选出全市12个临床整合医疗中心、12个临床精品特色专科,实施泉城优势临床专科集群建设行动计划,培育临床整合医疗中心14个、临床重点专科16个。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揭牌,宣武医院济南医院通过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现场评估,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5个单位通过首批国家胸痛救治单元验收。济南医疗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市民看病就医满意度从96.95%提高到98.39%。 织密公共卫生服务网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更加有力
疫情防控,是观察一座城市的窗口。三年来,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中,到处都有济南卫健人的身影。他们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斗志、“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苦越向前”的韧劲、“舍亲情战疫情、舍小家顾大局”的精神,打赢了一场场遭遇战、阻击战、攻坚战,最大限度保护了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数字无言,却是最有力的见证。 2020年1月到4月的应急性超常规防控阶段,济南仅用19天即成功阻断本土疫情,在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实现本土病例零新增;2020年4月到2022年3月,济南711天无新增本土病例,在副省级城市中保持时间最长;2022年3月到2022年11月,济南成功探索出千万人口特大城市在不封城、不静止、不大规模管控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的有效路径;2022年11月10日到12月7日,济南落实“二十条”,打好追检、追阳、追密、追隔攻坚战,快速精准处置涉阳风险。2022年12月7日到今年1月7日,济南落实“新十条”,全力防挤兑、防重症、防死亡,平稳度过感染和重症高峰。1月8日后,济南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新增感染人数持续下降,疫情平稳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这幅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恢宏画卷,铭刻着我市卫健人面对困难“敢打敢拼、负重前行”的铁军精神,记录着他们搏击病魔“逆行冲锋、舍生忘死”的英勇身姿,描绘着白衣天使心系群众“宵衣旰食、夙夜在公”的职业坚守。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离不开健康,安全感更离不开健康。当前,在实施“乙类乙管”防控措施后,济南更是以服务人民群众“安全感”为中心,持续强化公卫能力高质量发展。我市健全平战结合与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公共卫生“六大中心”项目全部建成。稳妥推进疾控体系改革,深化扩大疾控中心改革试点项目,提速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强化医防融合,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规范化建设100%达标。启动急救分中心撤并,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急救调度中心和市域急救急诊资源实时共享系统。 完善“一老一小”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我市不断强化“一老一小”健康保障,让市民养老育儿无忧。 呵护“一小”,编制《济南市托育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22-2035)》,落实育儿补贴和保育费细则,打造“泉心托”托育服务惠民品牌,力争年底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35个、每个区县建成3个以上家庭托育点。持续打造“小铁人”“小瞳人”“小星星”等儿童保健特色品牌。服务“一老”,开展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攻坚行动,出台医养结合奖补办法,助力我省通过“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评估验收。推广槐荫区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经验,打造区(县)域医养结合综合体。 关爱女性健康,守护美丽人生,这座有温度的城市做着有温度的高质量服务。一直以来,济南重视女性“两癌”检查,确保城乡妇女“两癌”检查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开展宫颈癌疫苗接种工作。自2021年入选国家首批15所试点城市以来,济南为3.56万名在校七年级女孩免费接种了第一剂次HPV疫苗,目标人群接种覆盖率达到94.25%,率先达到国家试点HPV接种目标。 幸福与健康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更是人民追求富裕生活的根基。在建设“健康济南”的进程中,我们既要关注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也要用到协同经济发展的“大处方”,把握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核实质,立足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健康需求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补齐医疗资源发展的短板,构建起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卫生健康事业新业态。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城市的人民必将拥有更高质量的健康、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本文刊登于2023年4月26日《济南日报》封T05版 )